海上风电有望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“蓝色引擎”
发布时间:2022-01-24 点击:1180
以下内容摘自人民网
2021年,“大力发展风电”的表述密集出现在多个中央会议与文件中,风电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。2022年,补贴虽退出了行业发展的历史舞台,但受“双碳”目标以及国家大力扶持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发展的利好刺激,中国风电行业发展被广泛看好。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了解到,相对于陆上风电来说,海上风电潜力更大。大规模开发海上风能资源,对于优化能源结构、确保能源安全、打造海洋经济强国具有积极意义,有望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“蓝色引擎”。
海上风电迎机遇
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补贴时代已成为过去,平价上网时代仅是“风光少年”行业“成年礼”的开启,没有补贴的光伏和风电市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发展模式,市场前景会更大,有利于公平竞争格局的出现,更有利于面向世界舞台的竞技。
“在陆上风电资源有限且紧缺的大环境下,2022年海上风电面临机遇,将成为行业重要发展方向。近几年的陆上风电向浅海风电发展迅猛,而海上风电又有从浅海向深远海风电进军的趋势,尤其是未来10兆瓦+的大型海上风电装机将逐渐成为趋势,这对于海上吊装、安装作业以及后期运维等工作,都会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,有些海上风电项目需要的大型海装吊装船更是一船难求、码头资源也出现了阶段性的紧缺问题,这就更需要在创新方面着力。”祁海珅强调。
当前,我国风电在“双碳”战略背景下仍维持高景气度。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1年1-11月,全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2470万千瓦,截至11月底的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,同比增长29%。1-11月,全国风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数为2031小时,比2020年同期增加119小时。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企业评价研究室主任、研究员周健奇对本报记者表示,2022年,我国风电产业创新要在以下三个层面进行。
第一,行业层面,强化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。技术创新无止境,我国只是在当前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仍然存在产业链供应链短板,而且前沿技术储备也有不足;模式创新非常重要,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、电力消费客户的日益增长,模式创新也将朝着定制化、集成化、智能化方向发展,其中有很多问题需要破解。
第二,企业层面,涉及到领航企业、优质供应商,优质供应商包含了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和专项冠军,这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、可持续发展,也需要及时进行管理升级,还要探索如何巩固产业链供应链,如何形成创新合力。
第三,政府层面,要推进、引导相关改革,包括微电网的电力交易机制改革、电网企业的平台化改革等。
智能光伏在创新方面大有可为
泓达光伏创始人刘继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在过去十年,我国光伏度电成本从2010年的2.5元/度下降至2020年的0.4元/度,光伏平价时代来临。随着对电力需求进一步加大及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2022年光伏装机需求会进一步增大,且未来十年会迎来数倍增长,光伏产业拥有巨大市场空间。
而为了让光伏产业在加大创新的同时,进一步加快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、推动光伏行业向智能化特色应用,2022年1月4日印发的《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(2021-202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计划》),推动光伏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。
“《计划》使得2022年光伏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提高了,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得到了夯实,而智能化融合的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会成为新亮点。”祁海珅表示。
在祁海珅看来,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,既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,又有产业创新的基础以及庞大的应用市场,可以更好发挥出光伏产业“低碳属性、能源属性和金融属性”等绿色产业特点。同时,“绿色产业+绿色金融”的产融结合,也会把5G通信、人工智能等高新信息技术融合到光伏产业里,赋能光伏产业向高质量、高水平、智能化发展。
“在智能光伏创新方面,组件的新技术这两年更新换代较慢,希望2022年HJT电池和TOPCon电池能够取代PERC电池,钙钛矿组件能够量产。”谈及对2022年光伏产业智能化发展的期盼,刘继茂如是说道。
补贴方面,刘继茂表示,2022年集中式光伏电站、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取消补贴,部分地区分布式补贴下降,使得电站收益有所减少,但是工商业电价上涨,因此对分布式自发自用的项目,影响不大。
周健奇表示,补贴递减,进而取消的前提是新能源行业技术日趋成熟,带动制造成本大幅下降,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规模化发展,也就是所谓的平价时代。
“但补贴退出并非意味着全面平价,而是具备了平价的能力,并且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做到了平价上网。”周健奇强调。